石化区公共管廊安全监管,有哪些盲区?如何应对?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2日

2024年3月22日,2024 大湾区(惠州)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技术论坛在惠州大亚湾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产业协同·智慧联动——提升危化品安全管理水平”为主题。国内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和科技企业界人士出席了论坛。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阳在论坛上致辞。
圆桌论坛上,嘉宾们分别就石化园区端与企业端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管理,数据格式、类型不统一的问题、石化园区信息化项目设施设备维保,石化园区四至范围与“三区三线”不一致、石化区公共管廊安全监管等系列话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圆桌论坛,应急管理部值班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领域高级专家,公安部消防专家杨永钦教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中心高级工程师金戈博士、华侨大学化工本质安全研究所于庆杰副所长、惠州大亚湾区安全生产协会特聘专家徐华、北京图安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梁松、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运营总监祝志勇、国家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安全生产信息化特聘讲师顾问严卫国共同参与,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碰撞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公共管廊是石化区重要的配套设施,是园区内企业原料隔墙供应的桥梁,但随即而来的是出现新的问题,石化区公共管廊可能会存在安全监管盲区,没有公共管廊的行业主管部门,管廊上的管道大部分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管道,也涉及压力管道,安全风险不可言不高,应如何对公共管廊进行安全监管,确保石化区生产安全。

 

惠州大亚湾区安全生产协会特聘专家徐华

 

徐华:

我认为,公共管廊促进气液物料在园区内各上下游企业之间、工厂与码头之间便捷、高效地流动,反应了一个园区的招商的水平,是一个园区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方式绿色化、产业经济发展体现。当前公共管廊管理的规范:1、《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可能在园区开展管廊光纤雷达监测预警建设是一种方法。2、GB/T 36762—2018《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中,推荐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物联感知(传感器、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建设,推进管廊单位进行完整性管理等。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我认为存在以下问题:①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尤其在公共管廊的风险管控、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缺乏具体指导。我国现行关于化工园区管廊的标准规范主要有两个:2019年GB/T 36762—2018《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2018年广东省DB44/T 2113—2018《化工园区公共管廊运营企业服务规范》。目前,整体水平不高,示范推广程度有限,望惠州石化园区能成为示范、成为标杆。②管廊管理落后。1、总体规划缺失或滞后。2、管廊智能管理缺乏。管理方式传统且存在盲点。3、分析能力不足。4、缺乏事故分析和评估能力,对事故模拟演练和快速科学处置的支撑能力。5、忽视企业管廊。企业自建自管,《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中,对于企业自建管廊的智能化管理的规范指导相对不足。最后,对于园区管廊管理有以下的建议:1、完善标准规范。GB/T 36762—2018《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填补了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建设管理方面标准的空白,缺少管廊风险评估、智能化建设、预警应急处置、企业服务等方面的指导。建议园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编制公共管廊建设项目管理、企业管道准入、管廊施工管理、承包商管理、巡检养护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梳理改善管廊建设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管廊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2、强化全方位管控。(1)在园区公共管廊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时增加光纤雷达技术,进一步增强精细化数字化管理。(2)园企协同,一是须与园区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平台相衔接,纳入园区数字化建设体系统筹管理;二是避免重复投资、数据孤岛等级问题;三是系统预留对企业自建管廊、管道等信息接入共享接口。(3)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管廊必须数字化管理。(4)建立管廊安全风险评估模型。(5)管廊运行实现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6)专业团队、专业人才。

 

应急管理部值班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领域高级专家,公安部消防专家 杨永钦

 

杨永钦:

在“管”方面,谁受益谁负责,谁的地盘谁做主。至于管廊出事,我认为出事概率很大,特别是天然气爆炸。前几年的“618”事故,我全程指挥,总结出几个管理的战术点:第一个是“管”。一个管廊里面几十条管线,平时日常我们管的时候,日常的标识标志一定要非常清楚,因为管道泄露有液体的、有气体的、有高温的、低温的、高压的、低压的,要标识清楚。第二个是“关”。管道出事就一招:“两头关中间堵”。因为一旦爆炸着火了,谁也不敢去关,所以远程关非常重要。第三是“旁通”,泄压、放空点燃。在这个事上,两害相较取其轻,我宁愿让它燃烧,也不让它泄露,泄漏一旦发生爆炸,非常麻烦。第四是“堵”。假如实在没招,中间堵要怎么堵?在石油化工救援最好的一个战术,就是“堵”,只要堵住漏,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中心高级工程师金戈

 

金戈:

我比较同意刚才杨教授的意见,就是从监测预警的角度,我们现在并没有发现公共管廊具有非常重大的危险,之前提到的“618”应该也是爆炸飞溅引起的公共管廊破裂引起的火灾,所以我觉得公共管廊目前在监测预警的程度,根据我们的5号文建设其实应该是够用的,在后面如何通过远端的快速切断,快速泄放,可能都是后面的一些保护措施,需要着重的去研究。在前端间监管监测,我当然觉得光纤肯定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方式,但其实目前看来,我们的监管措施还是比较有效的。


北京图安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梁松

 

梁松:

从园区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我想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对公共管廊监管的边界可能掌握不太清楚。实际上,公共管廊应该说是公共的,管架是政府来承建,管道是企业谁用谁建,谁受益谁来运维,责任是比较清楚的。但是现在按照导则或者按照5号文的要求,公共管廊监管,具体沉降监测在哪个地方?比如几十公里长的管廊,哪个地方需要火灾监测?哪个地方需要泄露监测,这个点太多了,是一公里一个,还是500米一个,我觉得可能都困惑在这地方。另外是政府跟企业之间的边界,企业是每天都必须巡检管道,如果泄漏爆炸造成其他管道关闭或者影响到其他管道破裂,那这个损失就不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可能相关企业都受损失,因为有些企业是连续生产,不能间断的,一旦把物料间断了,那整个装置可能都受影响,所以我想可能园区的困惑是在这里,这需要在现场实际踏勘,哪个地方会有沉降的威胁,那么就要做沉降监测,哪个地方会有外部入侵,那么就要做视频监控,哪个地方会有火灾隐患,那么就要加红外监控,这个肯定是要现场实际踏勘,要专家级别的人去做,不是一般的公司能做的。

 

华侨大学化工本质安全研究所副所长于庆杰

 

于庆杰:

现在公共管廊的监管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园区企业是有雨污分离的, 但是对于公共管廊,大家可以发现。一旦发生事故,就是在裸奔泄露出来,包括我们救援的这些污水。对于化工园区管廊的监管确实需要完善,化工园区的管廊本身诞生的比较晚。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盲点之外,其实还有一些问题,管廊是政府部门建的,管子是使用单位申请的,会导致后续的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在这些管道上的时候,专家评审严格去把关。

  

 文稿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